青少年犯罪常以盗窃、抢劫、打架斗殴、流氓滋事居多。近几年来,青少年在抢劫、伤害、杀人等暴力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很高。仅抢劫犯罪就有五种方式:一是蒙面抢劫,二是施暴抢劫,三是持刀持棍抢劫,四是拦路抢劫,五是在光天化日下抢劫。
青少年犯罪团伙一般以纠合型为主,他们中的人多为“哥儿们义气”重,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,结“拜把子兄弟”,做文身标记,排位分,喝血酒,有预谋地进行团伙犯罪,这些犯罪团伙相对稳定,他们多是臭味相投,有一定的组织形式,首犯和从犯比较明确,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。团伙犯罪十分猖獗,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,远远超过了单个或一般的共同犯罪。
03.犯罪成员低龄化
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,不满14岁的儿童恶性犯罪屡屡出现,令人震惊。

1.家长过分溺爱,一味娇惯,使子女的欲望不断升级。家长对子女总是百依百顺,在家庭无来源或不充足时,那些被娇惯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“捞”钱,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上的“不平衡”。
2.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。有的父母客观上不能为孩子当好“第一教师”,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。如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、逛舞厅,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,更无精力管教孩子,疏于对子女的家教,导致子女放任自流,是非不辨。
3.不健康的家庭(包括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)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。由于对子女缺少爱抚和管教,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怨恨心,或自暴自弃,或沾染事业心,逐步走上犯罪道路。
1.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,对青少年犯罪思想上存在偏差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,而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也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分成绩。
2.管教方法简单粗暴。对“双差生”不是以正面加强教育,而是打骂、体罚,不让上课,结果适得其反,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,产生与教师的对抗心理和情绪。有的学校对“双差生”随意开除,把他们推向社会,使之成为青少年犯罪的“后备军”。
不良书刊和影视、网络文化的影响。这些年,影视、书刊、互联网都或多或少渲染着色情、恐怖、暴力等等情节。青少年,尤其是十五、六岁的学生可塑性强,处在危险年龄段,辨别和自控能力差。
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
筑起坚固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第一条防线。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早期优势,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大都来自家庭最初的熏陶和训练,它无时不在,无所不在,既有直接的灌输、强化训练,也有无意识、无声的示范,故应注意: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要从实际出发,不要有超前要求;对孩子要讲爱的艺术和方式,不要溺爱;要及时纠正孩子的偏离行为,不要熟视无睹,更不要纵容;在孩子面前,家长要注意言行美,不要忘乎所以;在孩子走向歧路的时候,要耐心帮助,不要把他们推向社会。
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,让青少年有不断追求的目标。心理学根据人们对理想理解的广度和深度,把理想的追求分为不同层次,一般由对物质的近期目标追求上升到对政治、理想、信念、道德、审美的追求,所以既要适当满足支持他们对一定物质利益的追求,又要引导他们开阔眼界,参加社会活动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懂得人生的意义,树起理想的风帆,并执着地驶向目标。
为感化、挽救失足青少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。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,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,清除精神污染,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电视、电影、文艺作品,用优质的作品引导青少年。加强对待业、待岗和辍学青少年的待业培训和法制教育,通过帮教转化,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信念,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,通过诚实劳动丰富自己的人生。

认识误区,是为了走出误区
了解犯罪,是为了预防犯罪
希望青少年们
知法、懂法、守法
健康快乐成长!